【流浪者】辨識出恐龍後便逃走;【鬥士】則留下來對抗它。【孤兒】深陷於無力感,【鬥士】則告訴內在的孤兒:『你不一定要等待外來的救援;我是來照顧你的。』
【鬥士】原型教導我們要在世界中取得力量,並肯定自已的身份。這個力量可以是生理的、心理的、理智的和精神的。
在生理層次上,鬥士原型肯定我們有權利活得生氣蓬勃、有權利自我防衛,是一種為保護自己而戰的意願與能力。
在心理層次上,鬥士與劃下適當的自我界線、以便確知人我之別、以及肯定自我的能力有關。
在理智層次上,鬥士原型幫助我們學習明辨區分,看清哪條路徑、哪些觀念和價值更有效、更能提升生命。
在精神層次上,它要我們學習分辨精神能量與神學思想間的不同:了解何者能為我們帶來更豐盛的生命,何者卻扼殺或傷害了我們內在的生命力量。
鬥士也幫助我們坦然說出真相,為那滋養我們心智、情感與靈魂的事物而戰。同時,藉由說出真相,也拒絕粉飾太平、不讓負向事物進入生命,以粉碎那些消耗和剝奪人類靈魂的事物。
戰鬥能力的發展是完整生命的根本。
『殉道者』認為自己為別人而犧牲,『鬥士』卻認定殺死別人以保護自己是必然的。鬥士願意這樣做,是對自我許諾和自我價值的重大肯定:他們堅決自己有權在此,有權被尊敬、有權被愛人崇敬、被老師和雇主敬重、有權拒絕鄙夷他們的工作、或拒絕學習恥辱他們的想法。
對鬥士來說,要通過這個階段,有幾個關鍵:
《面對自我認同議題》
尚未深刻面對自我認同議題,就進入戰鬥狀態的人,不可能成為真正的『鬥士』。因為不知道為何而戰,或者只是為證明自己的優越而戰,這種為了發展自信而產生的心理機制,永遠不能真正取代自我認識的課題。
此外,鬥士原型以粗糙形式呈現時,就像在政治場上常見的戰鬥口號,會著重於批評敵人、宰殺敵人。但是這場戰鬥,是為了自己的利益、為了建立自己的優越感,或者是為了守護重要的價值呢?
因此,經歷重大的改變時,在與某些人事物宣戰前,請先問自己:『這一次我是誰?』『這次的戰鬥,是為了守護什麼價值?』透過這兩個問句,來釐清這場戰鬥的核心理念。
《視恐懼為成長的邀約》
在發展過程中面對自己最害怕的恐龍,不管是殺死它或只是面對它、與它對話,所得到的禮物就是『勇氣』,以及從害怕的束縛中解脫所得的『自由』。
在最好的情況下,久經歷練的鬥士,逐漸學會和『恐懼』當朋友,不再壓抑、不再因害怕而動彈不得、不再莽撞地四處征伐、也不再被困鎖於偏執簡化的問題解決模式裡。
歷經長久的試煉之後,成熟的鬥士原型,會帶領我們明白:恐懼總是成長的邀約。
《向更大的生命臣服》
發展初期的鬥士,最初的幾次戰鬥,難免會為了自已的目的而過度斬殺,因此無法得到太好的結果。
到了下個階段,鬥士學會了運用較為細膩的政治手腕,而比較常達到目的。
當鬥士愈來愈清楚自己是誰,逐漸在某些極限情境裡知道自己的力量界線,並開始經驗到更大的力量、宇宙與生命的力量時,鬥士便學會放棄對結果的控制,學會臣服於宇宙生命的力量,並認定自己是生命之舞的一部分。
當鬥士放棄對某個特定結果的執著後,將操控別人或讓別人滿足自己的慾望放下後,鬥士會發現結果比他自己所敢想望的還要更好。而自我認同的過程逐漸成為它自身的獎賞,因為在這過程中,鬥士每天都變得更是他自己。
《手臂可以用來擁抱》
在許許多多的戰鬥之後,鬥士證明自己有能力保護自己,也證明他們會為想要的事物而戰。真實又有力量的鬥士,往往也會得到他人的尊敬,他們可以協調出一個對自己、愛人、朋友、同事或組織真誠的方式,而生命到了這個境界,也不再如以前一樣那麼痛苦了。
有力量且清楚自己的誰、為何而戰的鬥士,從原本舉起手臂防衛自己,到完整學習了鬥士的功課後,就能把手臂拿來擁抱,成為真誠的愛人與朋友,去品味他們自己創造的世界,並且尊榮愛護自己、他人和大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