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 Mar
11Mar

問:小孩子在教室裡專注力不足、開始出現行為上的問題,怎麼辦?


答:不在孩子身上貼『問題學生』的標籤,而是細心地陪孩子找到造成障礙的問題、一起解決這些問題,就能幫到孩子 … 


就讓我從一個關於『代課老師』的故事說起。


話說今天是2018年最後一天,加上聖誕節的連續假期,在矽谷這邊大多數日常活動都止息了,整個舊金山灣區感覺空蕩蕩的,因為很多在這裡工作的人都飛去其他地方與家人團聚或度假了。


因為連續假日的關係,今天早上去上 Krav Maga(源於以色列特種軍隊的格鬥術),負責上課的是兩位代課老師,班級也小小的,就六個學生,只有一兩個是比較資深的學生。


這堂課教的是被人掐住脖子時的解套方式,其實前幾天我才從這門課的主要老師那裡上了同一個主題,腦子裡已經有六七個版本的解套方法了。然而我發現啊~ 自己一整堂課,都被當作初學者對待,不只是代課老師,連其他明明沒有太多武術底子的學生(看身形、基礎動作及移動方式來判斷的),都頻繁地修正我一堆動作的細節。


在武術場上,我是個直覺型的學習者,寧願反覆看正確示範幾次,用『感覺』的,去找到那個正確執行某個動作的感覺,整個感覺到了、大致動作的樣貌出來了,再來修正小細節。


我不喜歡被迫用『分析拆解式』的方法去練習,不喜歡一個連續的動作,被拆成『把手舉高、手臂碰耳朵、肩膀夾著對方的手、後彩一步站穩腳步、手軸下打 … 』等非常多步驟的練習法,這樣的練習法或許適合一些沒有武術底子的人,但對我來說,武術是一種源於身體感受與反射動作的練習,加上已經學習武術多年,這樣細膩的拆解反而讓我覺得渾身不對勁。


因為課堂上的環境設定是這樣子的,幾乎是從一開始上課,我就被代課老師輕輕地拿來開玩笑,對全班說『我們要不要幫助初學者、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人?』,然後修正我在教室裡站的位置 … 他沒有惡意,只是一種說話習慣,但這樣的設定,也導致後來一整堂課,其他沒啥武術底子的練習夥伴,也頻繁地把我當作第一次上課的人而頻繁修正,弄得好像我是問題學生,好像連簡單的『把手舉高』都做不好的學生。


幸好,在我感受到心裡有些抗拒時,忽然意識到,他們可能是代課老師 … 因為之前在這裡上課遇到的主要老師們,每個都非常棒、非常謙卑友善,他們都是學習過非常多種武術的人,主要老師甚至訓練過不同國家的特種部隊、也是很多種武術的高段數黑帶。


知道今天負責上課的可能只是熱血的代課老師,心裡就放鬆些了,多了些體諒與感謝,也覺得隨他們修正吧!反正就今天這一次而已,之後就會恢復為原本的主要老師了。而且其實這些修正的細節裡,有些地方是有道理的,是我可以用來運用在其他地方的。


想寫這篇短短的文章,是因為我知道在台灣的教育環境裡,傾向對孩子做各種修正,像是『不要碰那個』、『不要跑來跑去』、『坐好』、『不要晃來晃去』、『要專心』 …. 在加州這裡,通常會聽到這樣的話,抬頭一看,通常是來自亞洲的父母說的,或許是因為亞洲文化裡的社會結構性普遍比較明晰,人與人之間是有高低之分、有階級之分、有年長年幼之分的,所以我們習慣忙著教導孩子們要守規矩、要表現得體、要當聽話的乖孩子。


然後我想起大概五年前住在台北時,去北投社區大學上國標舞的課,有幾次在課堂上被老師當著全班的面霸凌,而起因是某次下課時,老師音樂放著,我就在那裡跳起舞來、玩出很多花步,老師大概覺得沒面子,因為她帶這班學生已經十年了,但這班學生只會死背她教的舞步,男生不會帶舞、女生不會跟舞,就只能依照特定順序去做這些動作,而我在加州每個週末跳舞的經驗,使我與音樂及舞蹈的關係是『活的』。


為了保住面子吧!這位老師就用整整半個多小時的上課時間,說話來批評我什麼都不會,而我當時也沒回嘴,因為不想傷害到這群跟著她十年的學生,希望他們仍然是喜愛跳舞的,所以就任由這位老師歇斯底里地罵,然後自己回頭搭車回家後才開始哭不停(覺得那是一種被負面能量壓制後的釋放,而不是因為相信她說的話)。


舉這些例子,是想說,已然是大人的我、已有很多社會經驗、也已有心理治療底子的我,其實都仍會被這些教學環境裡的壓迫感給影響到。對於沒有選擇權、力量又小的孩子來說,這類型的壓迫,是更難以抵制的。


有時候就是會出現這樣子的狀況 … 明明是聰明細膩的孩子,因較為敏銳、直覺較強,而被當作無法專注、沒有穩定度、或不夠堅強的孩子 … 其實當孩子在學習環境裡出現障礙,有時候是因為『進度太快跟不上』、有時候是因為『進度太慢太無聊』、有時候是因為『老師一開始就把學生當作問題學生』、有時候是因為『身體不舒服』、有時候是因為『家裡有爭執使得孩子感覺不安』、有時候是因為 『睡覺沒睡好』、有時候是因為『電視看太多而思緒雜亂』、有時候是因為 ………


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,帶著耐心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很重要的 … 當這個背後的原因被揭開來了,就能直接去解真正造成障礙的問題(像是沒睡飽、速度太快或太慢、看電視的時間、父母之間的關係),而不是在孩子身上貼上『問題學生』的標籤。


換句話說,不貼標籤,而是去陪孩子去找到真正造成障礙的問題。


新年快樂~~ 我不是幼兒教養專家,只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來說這個現象,真心希望這篇文章對一些朋友們有幫助。

評論
*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。